一日游套路翻新,监管也要及时跟上
这种看似分散的游客利益受损,最终伤害的是地区旅游整体的形象;长期得不到整治的旅游市场,也可能孕育出更大的冲突。所以,应该把媒体的每一次曝光,当作是对积极整治的促动。
前不久,北京市消协发布的《2018年北京旅游消费市场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北京一日游20条体验线路中,11条线路存在强制消费现象。近日记者暗访发现,一日游中的强制消费不仅存在而且套路“翻新”。比如,旅游大巴停在离正常进出口很远的地方,以为游客考虑的口吻劝解游客乘船乘缆车等收费项目;导游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强制购物,而是大打悲情牌卖惨,站在出口检查购物小票完成促销;导游不亮身份、不举旗号,撇清与宣传员的关系等。
“xx地区一日游暗藏强制消费套路”,类似新闻十几年前就已经见诸报端。相比于过去经常有的暴力冲突,现在的一日游看起来更“文明”了,不过先欺骗后收割的谋利本质没有改变。一日游套路的长盛不衰,过去也有不少反思游客心理的。因为某些一日游的宣传价格,往往低到不合情理,这个报价决定了导游一定会通过强制购物找补回来。从提醒游客理性消费的角度说,这样的反思有其道理。
但是游客贪便宜,也不是放任一日游乱象的借口。从记者的体验来看,旅行社把一日游的宣传单放在北京南站地铁进站口,上面标明线路价格,并且用醒目的红字注明“绝无其他杂费”。旅行社既然做出书面承诺就应当履行,如果违反便是虚假宣传、欺诈游客。游客贪便宜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但旅行社如此出尔反尔则涉嫌违法违规。
舆论层面我们可以呼吁游客理性,但对执法部门来说,则应该盯紧这些强制消费套路,而不是以消极被动的心态视之。一日游中暴力强制的成分减少,软性诱惑的套路增加,看似增加了调查执法的难度,但只要强制消费的核心不变,其实抽查起来也并没有多大难度。
比如,只要看一看在北京南站发放的宣传单,哪些价格明显低于常理,就可以作为重点盯防对象。执法人员只要像游客一样体验一番,自然就能发现各种翻新的套路,从而完善监管手段。总是等着游客举报或者曝光把事情闹大才介入,这不应该是监管的常态。
旅游消费有其特殊性,游客都处于流动中,在北京呆的时间很短,除非遇到严重的坑害事件,否则很少会去较真。多花几百块钱,就当是出门买个教训,这也是一日游乱象始终得不到彻底清理的重要原因。因为来自游客的压力不大,监管者容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这种看似分散的游客利益受损,最终伤害的是一个地区旅游整体的形象。而且长期得不到整治的旅游市场,也可能会孕育出更大的冲突。所以,应该把媒体的每一次曝光,当作是对积极整治的促动。
对于此次媒体揭露的一些新套路,比如宣传单和现实中的隐形强制消费不符,导游不说明是哪个旅行社导致游客投诉无门,监管部门应该尽快行动,拿出有针对性的监督方式,并作出更加明确详细的规定。类似打擦边球的一日游,确实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根绝,但监管应当始终保持力度,不能形成套路已经“魔高一尺”,监管却还在原地踏步的局面。(敬一山)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