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得火热的大闸蟹礼券该降温了
说穿了,这就是礼品市场的“行规”。物品值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像是值多少钱。能兼顾送礼和收礼双方的面子需求,就是“合格”的礼品。
又到了大闸蟹风行的季节了。虽说今年的大闸蟹来得似乎更晚一些,但大闸蟹礼品券、提货券等“纸螃蟹”却早已是“未捕先红”。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大闸蟹礼券猫腻多,有经销商透露,消费者花费150元买的蟹券,大闸蟹成本只占50元。
其实这位经销商透露的绝非什么秘密,只要稍微了解螃蟹市场的人都知道,那些标价1888款、2888款的不可能是真正的价格,而即便是打折过后的188元或者150元,显然也会高于自己直接去市场购买。说穿了,这就是礼品市场的“行规”。物品真正值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像是值多少钱。能兼顾送礼和收礼双方的面子需求,就是“合格”的礼品。
所以围绕大闸蟹礼券,我们能发现两套很难交叉的话语体系。一套是媒体经常报道经常采用的,揭露虚报价格、有猫腻有水分,呼吁理性消费;另一套却是现实流行的,送礼的就是需要适当虚报价格,如此才能显得高端大气,而收礼的即便感到有些虚高,但还是心照不宣地表达谢意。如果真的很老实地标价150元,恐怕收礼送礼双方反而都会觉得尴尬。
这种中国式人情市场,是大闸蟹礼券能够流行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礼品内容经常会换,比如前些年流行的精装礼盒月饼,到后来的茶叶、水果盒等,其中的共同点是通过精美的包装提升“颜值”,从而炒出虚高的价格。大闸蟹礼券,延续的是同样套路,不过价格水分可能更大、产品品质更难把握。
因为是特殊的人情市场,藏污纳垢的空间确实更大,监管难度也更大。螃蟹是活物,不同于月饼那样比较好标准化的产品,好坏之间的标准比较模糊。而且,收到礼品卡的,即便是最后领取的螃蟹价值小于商家宣称,通常也不会计较,一方面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计较,另一方面不是自己购买拿不出票据,也没有维权的底气。付钱的和收货的不是一个主体,对产品质量的容忍度就更大,商家偷奸耍滑的可能性也更大。
怎么避免这种乱象?最主要的还是监管对基本市场秩序的把关。标价高于成本价这类问题,是市场行为,恐怕很难由监管来判断什么价格更合理。但是在产品质量把控上,监管不能缺位。比如礼品卡商家声称阳澄湖的,如果是假冒那就属于违规;如果拿到的实物远小于卡上宣称,显然也该追惩商家。鉴于礼品卡商品的特殊性,更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多抽查走访。
最后还是要老生常谈地呼吁一下,参与人情市场游戏的人多一些理性。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减少这种需要虚报价格的送礼。这种饱含水分的礼尚往来,除了让商家从中捞一笔,不见得有什么更多的益处。(敬一山)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