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满意。有的已经就业了,却还要上“就业指导课”;有的准备考研、考公无暇分身;有的是嫌“水课”太水,实在“浪费时间”等等。这些声音并非全是借口,它们指向的是高校课程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发展衔接、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缺少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实在是不感冒。换句话说,“专业替课”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偷懒的表象,更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区的份子钱已被高度功利化——原本象征祝福的情感表达,竟沦为衡量关系亲疏的“情感度量衡”。礼金数额不断攀高,形成攀比之风。尤其在一些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久而久之,“不去、不给、少给”都被视为失礼。为避免“吃亏”,人们又纷纷借各种名义办酒席,试图收回人情。如此循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助长了攀比心理,让每个人都背上沉重的“人情债”,身心俱疲。
校长与学校的善意值得充分肯定,其直面问题的姿态是当下许多学校乃至单位所欠缺的。但教育的智慧,不应止步于做一个“好家长”,更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好社会”的微缩模型。比“补贴”更复杂、也更根本的,是强化制度,依靠制度与规则的常态化运作推动问题解决,同时积极推进共同体建设,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外卖取餐的规范治理中,共同协商制定宿舍公约、外卖管理等方案,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遏制就业年龄限制,还需要我们多方协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职场环境,让各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当年龄不再成为标签,该如何对人才进行更科学、全面的评价?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隐形的年龄歧视无所遁形?如何引导企业审视“年轻崇拜”,对人才的长期价值给予应有的关注与投入?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并给出最优解。对于劳动者来说,也应勇敢走出职场年龄焦虑,别让自己被年龄所定义,在心态与技能等方面时刻做好准备。
早在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加强分析研判,压实全链条各方责任;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属地监管;强化关键环节,排查风险隐患;丰富赛事供给,提高服务质量。这传递出一个信号,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需要有序良性发展。大量取消的马拉松赛事,也给正在筹办和已经立项的更多小型马拉松赛事提了个醒——该量力而行了。
面对各类评价——哪怕是恶意差评——他们往往只能“照单全收”。拒绝服务、维护尊严,往往意味着个人评分和收入的双重下滑。“一个差评白跑一天”并非夸张,而是这一群体普遍的现实困境。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人数已达1300万,他们的劳动权益日益成为社会焦点。从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福利保障,到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休息权、人格尊严,一系列基本权益正逐步被纳入制度性讨论与平台规则重构的议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