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工厂“机器换人”带来的技能挤压效应已经显现,而且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低技能劳动者,那么在家政服务行业,随着“机器进家”,这种技能挤压是否也会显现?翻开高校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表,实用养老机构管理、老年生活照护、老年健康照护、传统老年康复保健以及老年疾病与用药等位列其上,事实上,如果懂老年心理、老年营养等知识,机器是无法替代有针对性、有温度,可沟通的家政人员的。
人格认同先于产品认同,情感共鸣重于功能说服。为何数字时代有这样的传播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类大脑天然偏爱处理有关“人的信息”。面对海量信息洪流,具象的人格形象比抽象概念更容易得到处理、识别、储存或提取。李子柒坚韧、宁静的东方女子形象,满足了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精神渴求;哈尔滨从老工业城市一跃而成为一个“讨好型市格”城市,城市治理能力就迅速转化为可感知的人情味,牢牢地锚定在游客记忆中。
用人门槛松动之后,全社会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可以从制度、法律层面,来为彻底打破“年龄门槛”打下更坚实基础。现有《劳动法》仅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就业促进法》进一步规定禁止对外貌等与劳动能力无关的歧视。在国家层面已然明确要消除年龄就业歧视的大背景下,期待立法层面覆盖年龄等类别就业歧视,并附加对应司法解释和实施条例,让反对就业歧视更具实操性。
顶尖人才与公共场域之间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官方、正式的渠道,似乎直接“下沉”到公众之间会让科研人才纯粹的生活环境变得“四面透风”,难以抵御随之而来的各种“杂音”“杂质”。这是对科研的传统印象,也体现了公众对学术偶像朴素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从网友关心韦东奕的牙齿,并呼吁关心他的身心健康中也能看出。只不过,这种对学术人才的关注,该与人们对学术绝对宁静的设想松绑了。
古人所说的良政善治,其重要内涵,就是要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将民情民意纳入决策考量的视野中,从而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效果。我们编制“十五五”规划,也需要“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
一家幼儿园竟能获得如此长期的跟踪观察和高度关注,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这些“童言童行”有趣、治愈、解压,相信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它呈现出了人们理想中劳动教育的样子。他们不是假装在玩“过家家”,而是真的在“过生活”,小小年纪就能像模像样地做饭已经很了不起,更不用说在此过程中对心性的磨炼,对价值观的涵育,对人际交往、四季轮转等的感知,这些都是未来成长路上弥足宝贵的财富。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