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消费的个性化当然是大势所趋,但庞大的市场和足够细分的人群也决定,引领消费并不只有求新求异这个法宝。高性价比、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自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自会打破人为贴上的划分人群的各种标签。因为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消费的底层逻辑并不会因年龄而有太大的不同。“蹭老式消费”出圈,背后恰恰折射出年轻人所渴求的相关消费服务的供给不足。“蹭”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被看见”的过程?
闲鱼与大学生的互动,诠释了什么是媒介平台所兼具的消费属性,以及消费平台所兼具的媒介属性。把大学挂在闲鱼上卖,并非无聊到极致,而是学生以这种方式讨论大学的价值,是对母校的一个善意打趣与吐槽。而有些买家的回复“避坑”“咋发货”“能讲价吗”“能接受屠龙刀吗”不正是网络社交的一种么?“通过将学校挂上闲鱼的方式躲避上学,大概率是不可行的”,闲鱼当然也洞悉了这一点,用年轻人的话语系统回应了这个现象。
民众认知中,泄露旅客信息可直接等同于航班号、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泄露,但民航业作为特定的专门性行业,存在一定信息壁垒。旅客信息在哪一环节泄露、哪一环节又存在着更大隐患的漏洞、相关权限账户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约束和监管,解决旅客信息泄露相关问题,着实需要业内进行专门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民航局将编制相关文件,也可以理解将专门为保护旅客航班信息设立行政法规或政策规章,以期达到有力治理的效果。
可信的、不可抹去的人类历史,全部灌注在书页间。在确定和“不可更改”的意义上,一切印在印刷媒介上的字,其实和镌刻在金字塔上的象形文字没什么区别。相较起来,数字生活的一切则是动态的、随时可编辑的,甚至连时间轴都是可以调整的,代码和数据库记录历史能否可靠?疑问尚存。一个在数字中生活的普通人,也许于无形中承受了太多“不确定性”之重,坐在书店里捧着一本有实在重量、已然确定的书,是不多的安定感来源之一。
非法捕猎现象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很可能涉及一整条的灰色乃至非法利益链。如暗访发现,一些鸟类死体流向当地餐厅,成了食客盘中“野味”,“顾客向饭店老板预定后,饭店老板向盗猎者购买,稍后就有人送来野生斑鸠”。这个现象或足以说明,非法捕猎行为长期存在的背后,远不只是一个监管环节的失守。要最大程度压缩非法捕猎的生存空间,各个环节都要形成联动治理,加强日常协作力度,充分织牢织密监管之网。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