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不少新土特产从“隐藏款”变“热搜款”,带来了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的增加,对于相关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实现的品牌曝光和再定义。就拿最开始被关注的黑龙江蔓越莓来说,“经此一役”,在消费者的果篮子中,“开始有了姓名”;至于鱼子酱、鹅肝等等,也不必再非进口不可。我国的消费市场足够庞大,消费升级的动能足够强劲,完全能够“接得住”不断扩容的新土特产。
曾经有一个说法,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琴童群体。这些琴童有多少是真正热爱钢琴、热爱音乐无从评价,但中国钢琴学习过热确是不争的事实。海顿曾经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但音乐之路远不止如此,人生之路也远不止此。“学琴的和买琴的一夜之间凭空消失”是抓人眼球的新闻,却远不能反映真实的状况。真正爱音乐、爱钢琴的孩子,总会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边,寻找属于他们的音乐天堂。
这样热闹的景象,定然会带来一波高量级的旅游收入。在全国各地文旅局“卷”起来后,最应该关切的实际上是各地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能否平衡好旅游投入产出比。在短视频等宣介上发力,成本固然小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接待游客则需要实打实的基础设施投入。毕竟,我们不用担心冬季旅游城市哈尔滨在冬季旅游旺季结束后受到客流锐减的影响,但需要担心一些地方是否会在火爆之后进入“冷静发展阶段”。
站在新旧世界的分界线上,双方都各有价值合法性的支撑。《纽约时报》提供了100多个ChatGPT输出内容和其报道文章高度相似的例子,如果在原有媒介的结构与伦理之下看待这些“抄袭”,后者肯定是不可容忍的,既是对版权的侵犯,也影响了有价值新闻的产生生态,破坏了现代新闻伦理确定的基本逻辑。《纽约时报》自知这场官司将具有一种巨大象征意义。
出租车这类公共交通设施,往往也是城市形象打造的重点所在。其实近期有不少城市成了全网热点,从这些城市的举措看,公共交通的治理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维护游客、乘客的权益也可谓不遗余力,这些都应当作为一种城市治理的参考。所以,无论如何,出租车公司反过来指责乘客反映问题,这个态度从一开始便错了。接下来,不妨心平气和地回应一下质疑,和公众好好沟通,把其中关键讲清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