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花粉的存在,也不失为一种生态意识的提醒。正如上面所提到,花粉的加剧其实和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终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其实花粉致人过敏也能说明,它和人的生活是如此之近,影响是如此直接。任何涉及环境的议题,必然是长期、远大的,需要人类有远见、坚持、团结等等品质,需要社会去展现自我的理性与行动力。面对花粉同样如此,这是城市的一道自然考题,也是一道社会文明的考题,在长期的努力中,去营造更理想的生存空间。
当然,更为根本的还是社会水位的不断抬升。近些年,人们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社会观念更加开放。人们不再讳言生死、将其视作“不吉利”,而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未雨绸缪,视作自己写给至亲至爱的“最后一封信”,对身后事作出更明确的安排,对自己的生命旅程作更自觉的规划。当一个人能更坦然面对生命终章,相信他也一定会更珍视当下。当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都揉进这份规划,相信眼下也可以更清醒且热烈地面对生活。
基于常理判断,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体机能是足以支撑他们进行1000米跑或3000米跑,而众多大学生对体测长跑的抵触,实则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体测其实是一种善意的强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和热爱运动的习惯。对大学生这个年龄段而言,1000米跑乃至3000米跑,想要及格并非难事,而所要做的就是每天动起来。这个夙愿怎样能够更好实现,其实才是3000米引发争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语境中,休息曾被异化为浪费的同义词。但从近期的这些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隐约的线索,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正试图以制度设计重构中国人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当加班文化成为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劳动者陷入越努力越低效的怪圈,企业则困于低价竞争的泥淖。多项研究指向,每周持续工作超过48小时或50小时会显著损害健康,间接影响创造力。这样的状况于个人、于企业、于社会、于国家都不能持续也无法持续。
别忘了今天我们讨论信息隐私的大前提: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内涵已经很不相同。从这个前提出发,一些非肉身式的侵犯,也需要以规制暴力犯罪的决心推进。比如,能否根据信息类型、使用场景、危害后果建立分级惩处机制?对于非法获取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行为,要不要参照抢劫罪中的加重情节处理?对于数据的流转,要不要建立和资金流转一样的动态监测平台,由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