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那里成为了一个“树洞”。第一次穿西装的局促自拍、自己镜头下写满沧桑的妈妈的脸、询问做外卖小哥是否也有人生价值“求安慰”……碎碎念里,是平凡而温热的生活,是自由沟通的渴望。从被凝视所虚构的框架中挣脱,并不是几个于文亮的出现就能促成的,但至少,他让我们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捡拾与人沟通和连接的初心,摆脱“平凡羞耻”,重获更自洽的人生和更自由的表达。
数字化世界中,趣缘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信息的筛选方式,目的是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出“我”所需要的、符合“我”的需求的那些信息。受众会因为对相关事件感兴趣,从而寻求与自身兴趣相契合的群体,也会由于个体对环境的陌生感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当大多数观点相同时,会形成强有力的共鸣,从而将偶发性行为转为一种认知追随行为,甚至通过转发分享来加强认知与归属感,组建成一个有粘性的新型关系。
对2岁女童遭犬只撕咬的遭遇,许多网友义愤填膺。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当前社会养犬管理工作的不满。尽管多地不断呼吁文明养犬,也有部分地方出台相应政策要求遛狗必须栓绳,但由于没有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养犬人遛狗栓绳”这一社会共识在短期内仍未实现。就2岁女童遭犬只撕咬个案而言,有律师表示,除民事责任外,如后续女童伤情达到相应标准,涉事犬只的养犬人可能会从过失犯罪的角度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保护创造性上,更有现实性的问题是,如何不把辅助作家的工具变为规训作家的模板,如何让作家摆脱机械性而不是陷入一种更高阶的机械性。所谓高阶机械性,就是看似工具,实为固定模板和路径规训。进入辅助写作页面,先分“男频”“女频”文,不如此无法进入下一项。再进入类型划分,不选择同样无法进入下一项。每一步都是答案有限的选择题,而这些答案,有些是对刻板文学概念的强化,有些则纯是方便用模板秩序进行管理。
近些年在翻译问题上各地有不少调试,有的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发现调整不太合适又改了回去。这也正常。翻译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营造方便国际交往、营造国际化环境,确需优化,毕竟很多城市也把打造国际化城市作为一个主攻方向。但这终究只是个翻译,没多大的价值内涵,告诉国际友人你在哪、你从哪来、你到哪去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起到一个路标的作用,值不值得反反复复、纠结万分地琢磨,也值得打个问号。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