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走在前列,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很大,这将为我们带来重要机遇。任何划时代的科技成果,都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重构,具身智能也不例外。对劳动者而言,过分忧虑技术的替代效应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培养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正如那个经典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答案是:记者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记者将会被替代。
当然,更为根本的还是社会水位的不断抬升。近些年,人们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社会观念更加开放。人们不再讳言生死、将其视作“不吉利”,而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未雨绸缪,视作自己写给至亲至爱的“最后一封信”,对身后事作出更明确的安排,对自己的生命旅程作更自觉的规划。当一个人能更坦然面对生命终章,相信他也一定会更珍视当下。当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都揉进这份规划,相信眼下也可以更清醒且热烈地面对生活。
基于常理判断,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体机能是足以支撑他们进行1000米跑或3000米跑,而众多大学生对体测长跑的抵触,实则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体测其实是一种善意的强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和热爱运动的习惯。对大学生这个年龄段而言,1000米跑乃至3000米跑,想要及格并非难事,而所要做的就是每天动起来。这个夙愿怎样能够更好实现,其实才是3000米引发争议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语境中,休息曾被异化为浪费的同义词。但从近期的这些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隐约的线索,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正试图以制度设计重构中国人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当加班文化成为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劳动者陷入越努力越低效的怪圈,企业则困于低价竞争的泥淖。多项研究指向,每周持续工作超过48小时或50小时会显著损害健康,间接影响创造力。这样的状况于个人、于企业、于社会、于国家都不能持续也无法持续。
别忘了今天我们讨论信息隐私的大前提: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内涵已经很不相同。从这个前提出发,一些非肉身式的侵犯,也需要以规制暴力犯罪的决心推进。比如,能否根据信息类型、使用场景、危害后果建立分级惩处机制?对于非法获取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行为,要不要参照抢劫罪中的加重情节处理?对于数据的流转,要不要建立和资金流转一样的动态监测平台,由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
对单一餐饮企业作过多的道德谴责意义不大,在高规格的挂牌督办之下,违法者定会受到罚当其罪的惩戒。对这一事件更有意义的反思,是我们到底要靠什么来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在有关的报道中,一位该品牌的加盟店经营者说了一句“开餐饮店这事要凭良心的”“小本生意,怎么敢在食品安全上乱来”,善意揣测有如此道德自觉,他的门店应该食安无虞。对于食品安全这样人命关天的问题,我们要靠制度和法律划定红线。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