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通过对分数的模糊,抑制学生们过度刷分的冲动,引导学生关注分数之外的更多样空间和更实际成长,算是对愈演愈烈的“绩点为王”的纠偏。然而在现实中,等级虽然代替了分数,但依然有着颗粒度粗细的差别,量化的评价核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数字依旧具有代替能力、性格等其他维度评价的“特权”。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松绑”显然远远不够。如何避免量化评价的过度使用,重新宽化优秀的定义,让评价回归本义,现在才刚刚破题。
谈到教育,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知道: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冬天可以不必统一穿校服都还需要上级部门来提醒,学生课间休息可以出教室都成为奢侈等奇葩现象所折射的教育管理思维,到底展现的是怎样的灵魂,又唤醒的是怎样的灵魂?当然,这些追问面向学校,但改变的答案或并不在学校。学校的表现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态的缩影。或者说,它只是某种结果之一。
从今年多起动物生命健康权利事件所受关注度看,不排除有一小部分群体因过于喜爱动物而产生了相对偏激的想法和观点。就如烟台动物园雪埋长颈鹿的图其实是有人后期技术合成的,但依旧有网友愿意相信,使得相关涉事方不得不出来回应。再就是,尽管我们曾多次进行过动物保护理念的科普,人们仍旧很难做到“非必要不干预”。总结来说,就是绝大多数人在关注动物生命健康权利时,仍旧容易有多余的道德冲动。
无论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嫁接如何评价,但至少从现场观众来说,这种混搭的舞台效果颇好,人们献上了真诚的掌声,也发出发自肺腑的笑声。或许这种情绪本身,就有超越形式的意义。雅俗分野在这一刻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新鲜的、接地气的当代创造,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对话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创造迅速捕捉到一个信号——我们是在有意识地互动,我们共享同一种文化语境。这种传播效果本身,比纠结于雅俗的教条定义更有意义。
比如前两天很多地方下雪、天气恶劣,有人呼吁体谅外卖小哥、不点外卖。结果外卖小哥对这种“善良”完全不领情:“不点我们怎么挣钱,恶劣天气还有冲单奖励,还有超时免责。”人们有很多道德冲动,但在市场经济里很多时候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正常的交易行为里,没有一方是在作出贡献,也没有一方是在忍受委屈,这当中任何一种情况出现,这个交易就无法实现了,人们期待的,都是对方提供的资源:消费者付钱,商家提供服务。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