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走在前列,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很大,这将为我们带来重要机遇。任何划时代的科技成果,都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重构,具身智能也不例外。对劳动者而言,过分忧虑技术的替代效应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培养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正如那个经典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答案是:记者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记者将会被替代。
春山可望,使命催征。进入“两会时间”,人民大会堂庄严的会场里,思想的火花正在碰撞,智慧的力量正在汇聚。这场聆听群众心声、统一思想意志、发挥正向效应的春天的盛会,必将以协商民主的澎湃动能,激荡起奋进新征程的万丈豪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信心、凝聚更强合力!我们期待,广大政协委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续写人民政协事业新的壮丽篇章!
在老龄化和智能化的双重转型上,这些年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出现了一种“同题共答”现象,现在日本“紧急”在高考中增加了信息学科,试图撬动既有教育供给结构,这是一个观察样本。从老龄化进程来看,日本目前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居民,中国目前每七个人之中有一位,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速度快于日本。这样的时间差赋予我们5至8年的政策缓冲期,如果调整教育等需要中长期见效的社会建制,这个时间窗口是紧迫的。
养老机器人终归不是人,而是机器,是冷冰冰、无感情的,AI可以赋予它们说话的能力,但没法让它复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连接。事实上,养老机器人承担的职责越多,老年人与真实的人交流的机会就越少,这容易让老年人产生被遗弃感,伤害老年人的尊严。这也提示我们,养老机器人作为一种智慧养老的工具,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孝老首在敬老,不能将养老的伦理责任都推给养老机器人。
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忙于表演、疲于排练,似乎生活尽在掌控之中,但也限制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特别是,当预制不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乃至人生哲学,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否有勇气和热情活出精彩的自我?接受生活的不圆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风风雨雨就是生活本身,迎接不期然就是精彩所在。愿你我都能打破无形的束缚,活出洒脱、自在的人生,不求更精巧,但求更真实、更有趣!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随着AI不断的进化,我们也许会看到,大多数诗人都将败给AI,因为AI有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数据库和算力。但这两者,也永远无法涵盖有创造力的诗人包括艺术家的“下一个”作品。而所谓“下一个”作品,就是人类还没有写出来的“杰作”。只有等“下一个”作品出现之后,才会进入AI数据库和算力。看似新颖的AI诗歌,本质只是语料的重新排列,永远无法追问“为何写诗”,也无法主动打破规则。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