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的是,未来“鸡排哥们”还会不断出现。平台依然会握有这样的流量密码,地方也会努力地等待这样的机会,去为人们喷薄而出的“参与热情”提供一个出口。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种流量几乎不会长期垂青,人们需要的可能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要“到此一游”之后,意义就会迅速打折,必须仰仗算法不断地制造和推动下一个“热点”来维持情绪的燃料。
求职者面对的虽然是虚拟人,但评估其面试表现并给出得分是基于其背后运行的算法模型。算法在深度学习中必然会照搬以往人为决策中的偏差,除此,算法设计中是否存在其他固有风险甚至缺陷,以及隐性歧视?算法黑箱的存在极大影响求职者的公平感知。此前,美国某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简历筛选算法就被曝出对简历中的女性信息赋值更低,想必并非孤例。我们在拥抱AI面试的同时,也该对其带来的或隐性或显性的挑战有所察觉和警惕。
人们希望公共场合是整洁的、通畅的、令人舒适的;但现实是,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人,公共场合恰恰是混杂的、拥挤的、令人不快的。这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它本身就不是均质的。就像地铁不会只运输闲庭信步的人,满身泥土、满心疲惫、扛着生活重担的人,他们也要坐地铁。所以,公共服务可能需要人们“忍一忍”。地铁上有大包小包,有人带着一个小板凳坐着,只要不过分、不逾越基本的安全规章,人们都不妨“忍一忍”。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不断升高,这表明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赖。这份信赖,不能变成商品消费的信息壁垒,借消费者不了解、不懂行等,侵犯消费者利益。除常见安全问题之外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商品安全问题,也都值得关注。对于市场上仍旧存在不合格商品的现象,销售方有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安全问题不应该让消费者担心受怕,而应该时刻让生产厂商和经销商等感受市场淘汰的力量和监管有力的约束。
工业化社会是“一整个儿”系统,每个个体遵从的并不是自然时间,而是这个系统里的技术时间。技术的每一次加速,都会对个体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自适能力进行再要求,从而产生淘汰和驱逐。个体能够再适应或转型,就会在这个系统里重获生命形态;不能,则会被技术时间结构流放。无论是消失的职业,还是“35岁退休”的人群,都可看作被技术时间结构流放的结果。
以前,诸如“卖5斤芹菜被罚6.6万”“拍黄瓜被罚5千”,都曾引发巨大的质疑。不要小看这种情绪,这种情绪其实就是人们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判断。无论当地如何表态,只要一个这种具体的案例,就足以让人们见微知著地看到很多丰富的内涵,并做出是否投资、经营、开店、办厂的决定。最近这些年,人们总是提到烟火气,总是希望市场热热闹闹的。那么,也就别再骚扰人间烟火了,让经营者安安心心地做生意吧。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