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必要禁止,景区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在告示牌或语音中说明,这些落叶的具体作用,以及摘捡落叶的影响;或者采取一些补偿性措施,比如制作一些纪念品免费发放等。这样的举措不仅更易被接受,也能起到真正的科普作用。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现在人们对景区的期待,不只是赏景、游玩,也包括某种情绪价值。那是一种被自然温柔以待、被景区善意理解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在紧盯之下的紧张,一种“被施恩获准进入”的错觉。
如此与常识和世道人心相悖的处罚,到底是如何作出的?涉事执法机构如此急于“执法”,甚至在未告知可申请暂缓执行的情况下就将执法对象直接拘留,是否存在不当利益关联下的有意偏袒?无论如何,执法机关对质疑中指出的校服质量问题视而不见,而独独抓住质疑中的“不实”部分来处罚,这样的对比中,执法的公正性显然留下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对此,相关方面或还有必要就此案的来龙去脉和执法过程予以更完整的调查。
“询问可以防诈骗、洗钱”是成立的,同时“动辄询问影响正常取款”也是存在的。在这两个目标指向之下,金融机构必须有所取舍。而这次新规的表述变化显然已经明确,限制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保障顺畅的经济活动秩序。而且新规并不意味着对反诈、反洗钱要求的放松。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意味着需要运用更加精准、技术化的方案来防范相关问题。当然,究竟如何实现确实也有探索空间。
恶意差评会扭曲市场真实信号,真实差评噤若寒蝉则影响消费者权益,市场反馈机制的正向循环作用也会受到影响。要扭转这一局面,平台不能袖手旁观,既要治理表面的语言暴力问题,也要从根本上改善评价机制的缺陷。平台有责任培育文明理性的语言环境,遏制极端化表达。目前,一些平台算法虽能够过滤极端词和敏感词,但对于人格侮辱等更具隐蔽性的恶意言辞,如何借助AI更精准识别、屏蔽,并引导用户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还有待完善。
人们似乎不太相信大学能“凡事皆对”,公众越来越习惯平视大学。这让人们面对大学时更加“自信”,反复咂摸起是不是病句,而不是天然地觉得,“嗯,这么写一定有它的道理”。其实,这种审视的目光,某种程度也是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对于大学来说,恐怕也只能努力适应这种互联网生态,在细节上多用心多注意了。至于这些到底是不是问题,又需不需要改变,大学也不妨有自己的判断和定力,尝试和公众沟通。
当然,如果不愿意放弃外卖,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有。和平台、骑手商量,树立一个更人性化且具有可行性的规则。在一些地方,也已经有建设“骑手友好小区”的尝试了。这个小区不妨有点现实感,想想问题如何更好解决。这件事像一个寓言——任何人,无论住在什么层次的小区里,都不太可能活在真空之中,脱离基本的社会水位。如果一定要悬空,只要自己做好承受拒绝“技术变革”“效率提升”的成本即可。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