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地铁纳凉区,本质上是释放城市的善意。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卖、快递从业者,他们都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与服务者,理应得到尊重与善待。设置纳凉区,正是这种尊重的具体表达。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见贤思齐”,因地制宜开放地铁空间作为纳凉点,有条件的地铁站还可提供基本座椅设施,让劳动者能更舒适地歇脚“充电”。从城市治理的维度看,此举体现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与共享性。
成年人放任孩子不文明观展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很难让美育在孩子们身上起到作用。成年人固然可以不懂一些作品表达的艺术内涵,但作为社会个体,对任何作品持有基本的尊重是应有的社会共识。现实中,很多成年人自身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对展品自发的尊重,比如不开闪光灯拍摄、不大声喧哗讨论……当成年人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基本礼仪规范,自然也就容易对孩子们疏于教育而出现上述破坏行为。
“试行”而非“施行”,“弹性”“鼓励”而非“固定”“强制”,也将弹性工作制落地的另一面现实置于眼前。毕竟,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五天工作制,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运行惯例,是各方主体互动交往的一种前提和预期;对企业而言,弹性工作制意味着管理与沟通成本的增加,谨慎对待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弹性工作制”的落地,更需要在消费部门之外的社会生产部门形成广泛的民意基础,而这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些在群众眼皮底下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人,看似给自己脸上贴金,实则在群众心里招骂。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想显绩,不想潜绩,只考虑一己私利,不顾及公共利益,这种急功近利、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最终只会让自己彻底丢了面子。常言道:“刷金的菩萨不禁擦”“吹饱的气球怕针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查纠“面子工程”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从现实来看,一种长期形成的公共出行习惯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甚至,“左行右立”已经融入了不少人的“肌肉记忆”。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更多人走出“左行右立”的“误区”,的确离不开更多的引导。北京部分地铁线路的车站扶梯上增加了一左一右两组黄色脚印标识,这一细节就展现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纠偏态度,或值得更多地方的效仿。毕竟,相比于张贴于墙上的文字版规则告知,这种可以具象化触达每个人的“实体”引导措施,将发挥更直接的提醒作用。
随迁子女教育难题获解,是推进教育均衡普惠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从“限制性准入”转向“服务型保障”,到将保障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写入国家层面的专门性文件,再到进一步界定和细化“保障”之要求与内涵,我们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的方向与追求始终未变。通过降低入学门槛,提供公办学位供给,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让其有学上、上好学,是城市应当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